四环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不包括什么?

浏览(4533)

|2017-07-10 22:45
落笔画忧愁
|2017-07-10 23:03

选C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产生灭活酶;2.改变靶部位;3.增加代谢拮抗物;4.改变通透性;5.加强主动外排系统;细菌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阻止药物分子进入细胞,而不是通透性升高。

拉你手
|2017-07-10 23:01

抗微生物药物对微生物群体有很强的选择压力,使天然能耐受它们的微生物或经诱导变异产生抗药抗性的微生物存活下来。微生物的变异是其进化基础,变异有多种机制,小的变异包括碱基对的点突变,可以改变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靶点和干扰它们的活性。大的变异是一大段DNA作为一个整体重新排列,这种变化常由在染色体中可以独立移动的特殊基因单位,即转座子或插入序列产生。细菌基因的变异还可通过质粒,噬菌体或可转移的基因单位获取外源性DNA而产生。耐药性可通水平或垂直传插在不同种或同种间扩散。这种现象发生的例子如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在获得性耐药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SCCmec可称为抗生素耐药岛:它包含对甲氧西林产生耐药的mecA基因,有的SCCmec还包含对非β-内酰胺抗生素和重金属产生耐药的质粒和转座子。还有四环素抗性转座子在淋球菌、人支原体之间的传播。这些机制使细菌具有能产生抗任何微生物药物抗性的能力。

笨蛋
|2017-07-10 22:56

机制:1.产生灭活酶;2.改变靶部位;3.增加代谢拮抗物;4.改变通透性;5.加强主动外排系统;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对策5.1 普及相关医疗知识,合理使用抗菌药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主要是在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结果。特别是在畜禽养殖业中,基层人员缺乏相关的知识,认为只要加大剂量、延长疗程使用一定能控制疾病,而全然不考虑药物的残留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应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相关医疗知识,用药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既要避免剂量过大造成的药物浪费和毒性反应的出现,又要注意剂量不足而导致疾病的复发及耐药性的产生。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用药、预防用药和联合用药,避免滥用。在控制动物疾病时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最好的方法是改善动物的饲养条件,防止疾病发生。5.2 加强药政管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审批标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监督,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目前,我国农业部公布的在动物中禁用的药物包括:(1)化学药物。氨丙琳、盐酸呋吗唑酮+泰乐菌素+红霉素可溶性粉(复方泰乐菌素可溶性粉、泰乐加)、盐酸氨丙琳+盐酸呋吗唑酮可溶性粉(水溶性富力宝);盐酸呋吗唑酮、苯并咪唑类(如氧苯哒唑、苯硫哒唑、丙硫哒唑、噻苯咪唑酯)等等。(2)出口动物到日木、欧盟市场禁用药物。氯羟吡啶、氯丙嗪、氨苯砜、二甲硝咪唑、呋喃唑酮、甲硝唑、洛硝哒唑、亚喹酸;磺胺类(如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喹恶啉,磺胺二甲基异恶唑或其钠盐、磺胺间甲氧嘧啶或其钠盐)、喹乙醇;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3)水产品养殖禁用药物。阿莫西林、安息香酸、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杜晶白霉素(北里霉素)、红霉素、交沙霉素、双羟萘盐螺旋霉素、磺胺二甲氧嘧啶或其钠盐、盐酸脱氧土霉素(强力霉素)、呋喃苯烯酸钠、新生霉素钠、氟甲松盐酸林可霉素、聚苯乙烯磺酸、竹桃霉素、磷霉素钙等等。5.3 研制和开发新的药物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及其与抗菌药物结构的关系,寻找和研制具有抗菌活性,尤其对耐药菌有活性的新抗菌药;同时可以针对某些因细菌灭活酶而失效的抗菌药物,寻找适当的酶抑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可保护药物不受灭活酶的破坏而保存其抗菌活性[19]。5.4 开发不使用抗菌药来治疗感染的治疗策略人医临床已开始这种新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0]:①开发传统抗菌药以外的药物,这些药物的有效新靶位可能是基因或细胞分裂、蛋白合成、代谢物转运和毒力作用过程的基因产物。开发这些

老堂堂主
|2017-07-10 22:55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钝化酶的产生 耐药菌株通过合成某种钝化酶作用于抗菌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1、β-内酰胺酶 对青霉素类和头孢霉素类耐药的菌株产生此酶,可特异的打开药物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分为四类;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通过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腺苷转移酶的作用,使抗菌药物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抗菌活性。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构相似,故有明显的交叉耐药现象;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该酶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活性;4、甲基化酶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耐药质粒产生,使50S亚基中的23SrRNA上的嘌呤甲基化,产生对红霉素的耐药性。二、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1、链霉素 结合部位是30S亚基上的S12蛋白,若S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链霉素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2、红霉素 靶部位是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当染色体上的ery基因突变,使L4或L12蛋白构型改变,便会出现对红霉素的耐药性;3、利福平 作用点是RNA聚合酶的β基因,当其突变时,就产生了耐药性;4、青霉素 靶部位是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PBPs具有酶活性,参与细胞壁的合成,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细菌改变了PBPs的结构,可导致耐药性;5、喹诺酮类药物 靶部位是DNA旋转酶,当基因突变引起酶结构的改变,阻止喹诺酮类药物进入靶位,可造成喹诺酮类所有药物的交叉耐药;6、磺胺药 细菌可使药物靶位酶发生改变,使其不易被抗菌药物所杀灭。三、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1、改变细胞壁通透性 由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屏障作用,使其对一些结构互不相同的药物,产生非特异性低水平的耐药性,是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来实现的;2、主动外排机制 可因基因突变而提高耐药水平;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强的原因(1)对抗生素的通透性比其他革兰阴性菌差;(2)菌体内存在能将四环素,β-内酰胺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从胞内排出胞外的主动外排机制;(3)该菌存在三种不同的外排系统,naIB型,nfxB型和nfxC型,各型的耐药谱存在差异.四、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耐药菌株的出现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无直接关系.抗菌药物的作用只是选择耐药菌株,淘汰敏感菌株。

有本事来咬我
|2017-07-10 22:53

四环素类药物因分子结构中具有共同的氢化骈四苯环而得名,属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及原虫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抗菌机制主要为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本类药物具有酸碱两性,能与酸或碱生成盐。但在碱性水溶液中不稳定,故多制成盐酸盐。国内应用品种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和米诺环素。前三种系天然品;后三种是人工半合成品,又称新四环素类。金霉素性质不稳定,不良反应多见,只限于眼科外用。常用者为四环素、土霉素、米诺环素及多西环素等,它们在抗菌谱、临床应用等方面相似,多用于轻症感染,一般不宜用于重症感染性疾病。这些药物口服吸收多不规则,能与肠道中的多价金属离子结合成不被肠道吸收的络合物,故宜空腹服用,避免与抗酸药、钙盐、铁盐、牛奶及食物等同服。且吸收有一定限度,每次口服超过500mg后,其吸收并不相应增加。多数药物较少在肝脏代谢。大部分原形经肾脏和胆汁排出,故尿液和胆汁药物浓度较高。酸化尿液可增加四环素类对泌尿道感染的疗效。细菌对本类药物耐药性产生较慢,但一旦产生则常持久不变。天然四环素之间有交叉耐药性,但与半合成品之间交叉耐药性则不明显。

樱花
|2017-07-10 22:48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产生灭活酶;2.改变靶部位;3.增加代谢拮抗物;4.改变通透性;5.加强主动外排系统;6.其他如果想知道更加详细的可以参看药理学细菌的耐药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