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是什么鱼

浏览(8945)

|2015-04-08 16:18
为逸一线
|2015-04-08 16:18

  娃娃鱼学名大鲵,大鲵是我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它实际上并不是鱼,它名之曰鱼而非鱼,是我国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它的外形有点象壁虎,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公斤,最大的达50公斤。它的头宽大而扁平,表面有明显的疣状粒。眼小,位于头背,无眼睑,这是长期适应水下生活而退化的结果。

  弧形的口裂十分宽大,上下颌具多数大小相似的细齿,有利于取食。体躯宽扁而壮实。侧扁的尾部很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尾的上下有鳍状物。四肢肥短,很像婴儿的手臂,据说也是把它叫做娃娃鱼的又一个原因。前肢具4指,后肢具5趾,指(趾)间有微蹼,无爪。体表皮肤较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时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浆状粘液。沿体侧腋胯间有纵行皮肤褶。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它可以用肺呼吸,但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

  大鲵的祖先是比我们人类更古老的地球居民,早在联合体大陆尚未形成漂流大板块之前的泥盆纪,娃娃鱼就已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经过了3亿5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演变,大鲵至今还生存在张家界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域的石灰质山区、人迹罕至的山林溪流中,它以鱼、虾、螃蟹、青蛙等为食,以王者的姿态盘踞在水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每年的9-10月是娃娃鱼的繁殖季节,一年繁殖一次。在1998年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大鲵位列“极危物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幼鲵用鳃呼吸,八九个月后腮就退掉,同时发育出比较简单的肺。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大鲵是比较低等的有尾目两栖类动物,它们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变为陆生、从鱼类到爬行动物的进化阶段的重要代表,在物种进化方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娃娃鱼生存年代久远,被认为具有神奇的疗效,因此价格昂贵,常遭人类捕捉来食用或观赏,再加上生活环境遭受破坏,几濒临灭绝。目前在中国,贩卖野生的娃娃鱼属违法,但中国四川省和湖北省流行将之拿来送礼。20世纪末期,台湾也曾盛行食用,大量从中国大陆走私,作为观赏用途的也不计其数。

  在IUCN红色名录内,娃娃鱼被评定为极危物种,表示其野生种群所面临灭绝的机会极高。目前野生种群主要面对滥捕的情况,栖息地的破坏也减少了它们的生活空间。娃娃鱼的数量原本非常可观,由于地球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类的活动和滥捕滥杀,使野生娃娃鱼数量急剧下降,资源锐减,以致濒临灭绝,1986年,娃娃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为了挽救娃娃鱼这个珍稀物种,用人工繁殖的方法对娃娃鱼进行驯养繁殖,成为保护娃娃鱼的一项重要工程。

  中国大鲵是现存两栖类当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一般身长约60至70厘米,体重约5至6公斤,大的可长达1.8米,重达30公斤。背呈棕褐色,有黑色斑块,腹色较淡,头扁宽,生有成对的疣突,头的背面有极小的鼻孔和眼,口大,躯扁而粗壮,尾短而侧扁,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有蹼。uAv枫网_生活从50岁开始

  因叫声像婴儿啼哭,故又名“娃娃鱼”,但实属两栖动物,跟鱼类绝无关联。

  娃娃鱼栖息在清澈、低温的溪流中,吃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于夏天末期产卵,约2至4个星期即可孵化。

  现时中国湖南、山西、陕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人工驯养的娃娃鱼分布;野生则极为稀少,主要于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上支流被发现。娃娃鱼是不是两栖动物,曾在台湾有发现纪录,但相信是引进野生个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