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中毒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主要是什么?

浏览(14393)

|2017-07-25 11:24
Crystal11
|2017-07-25 11:36

氯化铵(NH4Cl)进入肠道后分解成NH3即氨,当大量的氨经肠道吸收进入血,使血氨增高而产生肝性脑病。迄今氨中毒学说仍被视为肝性脑病(HE)发病的经典学说。支持此学说的依据为:①HE患者常有高氨血症;②诱发HE的一些诱因常引起高氨血症;③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诱导高氨血症与肝性脑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④降低高氨血症的措施,能有效改善或缓解肝性脑病的发作。氨中毒发病机制包括NH3的来源、生成、吸收增加及\/或清除减少,以及NH3的毒性作用。氨的毒性作用(1)降低CNS内Na+-K+-ATP酶的活力:NH3与其他毒性代谢产物如硫醇、酚、短链脂肪酸等有协同毒性作用,能直接损害BBB及神经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活力。BBB酶活力降低时,则BBB酶屏障作用减弱,某些在正常情况下被该酶分解的毒性产物如GA-BA,可以不受阻挡地进入CNS,引起HE。脑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有很高的活力,以维持CNS兴奋性传导离子梯度,NH3可通过与K+竞争抑制Na+-K+-ATP酶活力,不仅可引起神经冲动传导障碍,且可引起星形胶质细胞水肿或脑水肿。(2)干扰CNS的能量代谢:正常情况下,葡萄糖通过BBB进入CNS时,是依赖其酶系统逆浓度差转运至CNS内,BBB功能受损时,葡萄糖逆浓度差转运减少;此外,高NH3血症时,NH3通过α-酮戊二酸-谷氨酸-谷氨酰胺途径代谢,消耗大量的α-酮戊二酸;以上分别影响CNS的能量供应及干扰其能量代谢。(3)干扰谷氨酸能神经传递:谷氨酸是中枢神经(CNS)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也是脑中分布最广的一种递质。正常情况下,谷氨酸能突触(glutamateric synapse)的神经冲动传导,是通过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来调节的。NH3由BBB进入CNS后,首先由星形细胞摄取,在其谷氨酰胺合成酶催化下,生成谷氨酰胺,后者一部分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另一部分则汇入脑脊液(CSF)内。突触前神经元内的谷氨酰胺,在其谷氨酰胺酶作用下,生成谷氨酸,贮存于囊泡内并释放至突触间隙,一部分与突触后神经元的谷氨酸受体结合,由此启动谷氨酸能的神经传递,另一部分则由星形细胞再摄取,重新开始另一轮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高氨血症时,星形细胞内的谷氨酸与NH3结合大量被消耗而减少,相应地谷氨酰胺生成明显增加;前突触神经元内谷氨酰胺,因谷氨酰胺酶活力受NH3的毒性作用而减弱,不能生成谷氨酸,从而阻断了正常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干扰谷氨酸能的神经传递。近代研究还表明:细胞内谷氨酰含量过高时,还可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