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情感两性 > 城市心漫游 > 私生活
“哭死不上学”与“饿死不进城”
[06-10-11 9:49] 作者: 收藏至博采 出处: 南国都市报 责任编辑:shuijian

    在海南某报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开学了,一16岁的女生任凭家长怎么哭求,也不肯到学校报名,声称死都要和男朋友守在一起。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青春期早恋的案例。细想却没有那么简单,“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我们不是那个女生,谁知道她心理藏了多少秘密。父母闹矛盾吵架,学校呢?估计也让她没有感受到多少温暖,起码她带有厌学的情绪。社会呢?成人世界又能让她感受多少温暖? “哭死不上学”虽是个案,但却从侧面提醒了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多一些温暖、多些人性化的关怀。


    温暖和关怀对孩子是心灵的抚慰,对成人也同样是感情的润滑剂。冷漠只能让人愤怒甚至绝望。我想起8月30日《郑州晚报》的一则报道, “我愤怒,城里不是俺待的地儿,饿死也不进城了!”带着卖枣所得的4.5元,河南伊川县江左乡枣农李年红一怒之下,流着泪将满满一架子车大枣一捧一捧撒向河中……


    偌大的城市竟没有枣农赖以生存的一席之地,市场不让进,路上有人撵。将心比心,此时,李年红的心一定在滴血。一句 “饿死不进城”,让所有看了报道的人感到悲凉。城市越建越漂亮,大楼越建越高,可是小摊小贩们却越来越心惊胆战。写到这里,我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李年红将忍辱负重在城里挣来的钱拿回来给孩子上学,而孩子却 “哭死不上学”,那做父母的又该作何感想?这样的联想未免太“残酷”,但在现实生活中, “哭死不上学”与“饿死不进城”两者之间的差别,的确有点像“哈佛大学”与“座头鲸”的差别一样,彼此之间难以理解。


    教育要人性化,建设文明城市同样需要人性化推进,靠抢小贩的秤只能更加远离文明。这方面,乌鲁木齐市的经验可以提供佐证。夜市在不少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乌鲁木齐却仍焕发着勃勃生机。乌鲁木齐市政府一位负责经贸的干部这样分析:“有的城市怕小商小贩多了影响市容,把他们当成‘麻烦’到处撵;我们把小商小贩当成‘宝’。”政府善待小商小贩,解决了许多人的创业就业问题。2005年,乌鲁木齐地区生产总值57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4.4亿元,占59%。在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中,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名列全国第一(8月28日《人民日报》)。 读了这样的新闻,让人感觉久违而温暖。


    只是,当李年红无奈而悲愤地踏上返乡道路的时候,当李年红喊出“饿死不进城”的时候,他孩子上学的费用又该怎么办呢?

广州人的眼里只剩下钱中国十大“穷光蛋”排行榜中国四大恶心城市
从“你不象上海人”谈起出轨的诱惑 让我欲罢不能女人三十的“性爱动作片”
哭死不上学    饿死    不进城    大城市    心漫游    私生活   
正在加载评论,请稍候…
ad_art_left
ad_art_right
·CITY MIND 第五期
·“80后”民工都不以挣钱
·MILK & ELITE BAR
·老百姓眼中的青藏铁路:
·上海台北财富薪资比拼:
·白领男性需警惕爱无力
·白领夫妇 下乡置地当农
·职场女白领流行"缺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