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新锐朱鹏宇谈箜篌前世今生

浏览(2453)

|2018-07-19 14:00
迷茫
|2018-07-19 14:27

日前,由著名作曲家刘锡津创作、青年演奏家朱鹏宇演奏的箜篌协奏曲《丝海流音》在北京音乐厅首演,该曲以箜篌的独特韵律将大海的静谧与愤怒表现的淋漓尽致,取得了极大的反响,并且引起广大观众对箜篌这种传统乐器的浓厚兴趣。随后,记者有幸邀约采访了该曲目的演奏者、现任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箜篌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箜篌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的朱鹏宇女士。

箜篌新锐朱鹏宇谈箜篌前世今生

(配图:箜篌演奏家朱鹏宇参加《光明颂》音乐会演出现场)

“箜篌作为一种失而复得的传统民族乐器,近年来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朱鹏宇告诉记者,之前会有不少人把箜篌和竖琴混为一谈,将箜篌误认为是竖琴。“相比较而言,箜篌由于是双排弦,还可以演奏出二胡、古筝甚至是鼓的效果,而竖琴却不能。”朱鹏宇老师介绍说。

“要不是箜篌在盛极一时后于近代消失了几百年,估计大家对她的熟识程度早就不亚于任何时下风靡的乐器。”朱鹏宇老师不无遗憾的说,好在在国家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高度重视下,已经于1980年成功研制出现代第一个箜篌,至此,箜篌这种美妙绝伦的乐器才得以重回观众视野。

箜篌前世:

始于战国,盛行汉唐,绝响明代

据了解,箜篌是一种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的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除宫廷雅乐使用外,也广泛流传民间。尤其在古代王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

卧箜篌与古琴、琵琶、古筝相类似,同属品柱一类的弹拨乐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就已出现,汉代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就用“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来称赞刘兰芝有教养。卧箜篌在宋代后失传,却在朝鲜和日本得到了流传和改进,成为今天的玄琴和百济琴。

箜篌新锐朱鹏宇谈箜篌前世今生

(配图:朱鹏宇和恩师箜篌**崔君芝(右一))

竖箜篌是古竖琴的一种,最早存在于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的音乐中,东汉时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为避免与汉族的箜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竖箜篌的形状像半截弓背,有曲形的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还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

凤首箜篌是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的,以凤首为饰而得名。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在明代后失传。

箜篌重生:

历经半个世纪,箜篌重响天籁之音

为挖掘箜篌这一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箜篌的**工作从19世纪20年代就已经展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才最终取得成功。

1978年,国家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组建箜篌联合试制小组——组长是关立人,成员包括了舞台科技研究所王湘、苏州民族器乐一厂蒋柏松、沈阳音乐学院张琨。朱鹏宇的授业恩师崔君芝是作为主攻演奏方面的成员加入到这个小组的。

1980年4月,现代第一台箜篌——不转调箜篌由苏州民族器乐一厂制作完成,称为“雁柱箜篌”。雁柱箜篌借鉴了竖琴的弦列设计,采用筝式柱马,琴弦有72根(两弦同音),按C大调音阶排列,音域由A1~a3,达5个八度,音色明亮并与古筝相似,泛音效果犹如古琴,表现力十分丰富。

箜篌新锐朱鹏宇谈箜篌前世今生

(配图:箜篌演奏家朱鹏宇演出现场)

再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83年箜篌的研制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沈阳音乐学院的年轻乐器师赵广运在箜篌自由转调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中央民族乐团的青年民族乐器演奏者崔君芝也因此成了较早的箜篌演奏者。及至朱鹏宇拜入崔君芝门下,已然又是30多年过去,此时的崔君芝老师,已经是箜篌界的国宝泰斗式人物。

箜篌未来:

“沉睡”了数百年后能否被唤醒

据说,现在全世界华人中能演奏箜篌的人仅有一百多位,其中有意唤醒箜篌者不在少数,但像朱鹏宇这样有决心将此事作为终身目标来追求的,却为数不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有一个普遍现象:有的人热衷一阵以后,发现抢救箜篌并非易事,知难而退了。

朱鹏宇认为,作为文化大国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箜篌是中国古典音乐传统的象征,文化才是其价值成长的土壤。箜篌之所以能在唐代达到鼎盛,正因为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文化巅峰时期。所以,要想真正唤醒箜篌并使其重新发扬光大,必须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库藏中寻找出与其产生、发展、发扬有关的文化基因。“唤醒”或拯救箜篌绝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长期的、深广的文化积累和探秘工程。因此,朱鹏宇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是做一个传统的发扬者,而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演奏者或研究者。

TAG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