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简介
《带团队就这么容易》
简介:本书是知名培训师容易历时多年,潜心研究本土企业生存现状和管理模式之后,总结而成的一本管理类图书。致力于解决公司生存难、管理难的问题。运用生动活泼的案例故事,教会企业管理者,如何弥补人才短板,理清员工心态,迅速培养打造高校、敬业团队。全书从对本土企业管理模式分析入手,阐述了构建人才梯队、提高团队效率、怎样选拔培养中层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如何让企业文化转变成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在书中,容易老师结合中西方管理理论,整理、总结出了适合中国本土企业的12条管理规则,将管理这个抽象的改变,转化成了一个可操作、简单有效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容易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IPMA国际职业经理人协会中国区理事。 冠军值团队复制总教练,优势管理模式创始人。曾获第八届中国营销金鼎奖之“杰出营销团队奖”,第三届前沿金坛奖之“培训行业2011年度风云人物”。详细
毕业不失业
PCLady: “毕业就失业”,这是好多大学生在调侃的话,您能否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给毕业生一些忠告,让他们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容易: “毕业就失业”只能说明供需不对称,社会需要的和大学生所学习的和期望的不一致而已。如果想找到好工作,作为毕业生,就要根据“客户需求”(也就是企业要求)来调整自己。多了解一些职场的规则,多了解一些管理者的需要,这样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PCLady: 团队管理的前提是团队的组建,如今社会大背景下是求职者多,但管理者依旧抱怨满意的员工难寻,您觉得招募团队新人最主要的切入点是什么?招募需要看中求职者的哪点闪光之处?更注重是专业性,还是情商?
容易: 对于招募新人,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工作意愿,不喜欢这个工作的人很难发挥潜力,也很难又突破发展。此外,主要关注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培养的潜力,以及未来的可塑造性。至于情商,当然高一点好,但是也要看岗位要求,因为通常情商高的人技术未必特别强,有些很强调技术的岗位可能要适当妥协,另外情商主要在于团队合作与领导力的部分,如果不打算往管理岗位培养的话就不必要求太高。
PCLady: 毕业季刚过,很多年轻人选择创业。创业管理自己的小团队,也需要学习企业的管理经验么?
容易:当然需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起步阶段很多管理没有做好,以后做大了要付出惨重代价来补偿,如同孩子小时候没有教育好,以后的代价是惨重的,可以参考最近几位“坑爹的李家孩子”。
中国合伙人
PCLady: 《中国合伙人》的话题还在持续,您看这部影片,觉得影片主角故事有哪些管理经验上值得学习或借鉴的?
容易: 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展示一个企业艰苦创业过程的影片,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从团队管理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选对合伙人,核心团队成员之间要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同时互相信任,但又能力互补。
PCLady: 很多创业者一开始都选择和亲人合伙,发展上规模后,却面临分伙和管理分歧等情况,您是否有一些好的建议给正在打算和亲人、朋友创业的人们,如何避免往后的纠纷可能?
容易:1、建立规范化,职业化的管理系统,规矩在前,感情在后,丑话说在前;2、亲兄弟,明算账,把工资薪酬和利益分配机制先谈好,省得以后眼红;3、设计好退出机制,先谈好各种情况下如何退出,避免纠纷。以上这些如果自己没有经验可以向一些前辈高手学习。
管理90后很容易
PCLady: 都说90后难管理,您觉得90后员工和80后员工需要区分管理么?
容易: 不用刻意区分,如果管理者真正掌握了科学的管理方法的话,都是可以很好沟通和管理的。现在这些抱怨是因为管理者没有受过系统训练,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管理,当然管不了。如同一个只会做四川菜的保姆抱怨广东人不懂吃辣椒一样,其实是你不会做粤菜。
PCLady: 看您新书,其中说到:经营组织的关键是经营人心。是否会涉及到工作外的交流?工作外与下属交际是否需要换一种姿态?
容易: 需要工作外的交流,其实不是换姿态,是换一种沟通模式而已,可能工作中的沟通是直接简洁刚性的,生活中的沟通是柔和耐心细致的。
PCLady: 您说多阅读文学作品,提升人文素养,才能更深入的体察人性,您平时最爱阅读哪一类的书籍?值得推荐的书呢?
容易:1、多读一些历史书,以史为鉴,使人明智;2、读一些现实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深刻洞察人性,洞察社会;3、读一些经济学的书,打好专业功底。
好雇主坏老板
PCLady: 史玉柱在新书中写:企业家一定要是坏人;马云也认为“坏老板”领导团队的执行力远远胜过“好老板”,您怎么看这个“坏”?难道坏老板更让员工信服么?
容易:一个严格的教练更能使运动员出好成绩,严格的老师会使学生成绩更好,人的潜力是需要一定的压力才能逼出来的。“坏老板”更能让员工做出高业绩,自然给员工带来高回报和高成长。
PCLady: 作为员工,总是最关心工资和福利。之前也看到《福布斯》指出,“最佳雇主100强”榜单企业通过尊重员工价值并提高员工投入,企业绩效提升20%,员工跳槽概率减少87%,幸福员工高绩效每年可使企业避免损失3500亿美元。对于员工成本的投入和企业创收,有没有一个衡量的最佳标准?
容易:有倒是有,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原理,但是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精确测算。但是一般而言,“高收入——优秀人才——高业绩——高回报”是一个良性循环,多余追求卓越的企业,都会努力向这个循环靠拢,而可衡量的标准一般是相对同行业的比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