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灶釜都有了,却唯独少了筷子,怪不得舌尖3被群嘲

浏览(1864)

|2018-03-14 14:25
张油条
|2018-03-14 14:54

 2018开年,《舌尖上的中国3》带着前两季积累的良好口碑,于万众期待在全网上映。作为一档前期积累了固定受众群体的节目,制作方本怀着再创新高的雄心壮志而特意选择在春节档全网首播,不成想现实播出后口碑却一路下跌,目前在豆瓣上评分仅有4.1分。

刨除网友对其画面、灯光等制作上的吐槽,作为一个讲述中国人自己美食故事的纪录片,在第一集中说“器”而少了筷子,在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就少了点“地气”,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嘲讽。

当然只由于讲“器具”而少筷子就粗暴地吐槽其节目品质,此种结论下的确实有些独断、片面,毕竟一个好的节目是画面、声音和创作者思想的总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可能产生优质的作品。

筷子,作为中国最古朴的食取工具,不仅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餐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千年的传承及演变更是形成了丰富生动的文化传统。而大众替筷子发出的声音也在侧面反映着普通中国人对于筷子的独有情愫。

最近几年,在“慢生活”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精致的城市白领人群开始推崇“吃得健康,更要吃得优雅”的价值观,并将其作为新的餐桌文化内容之一。在此影响之下,一大批新兴的餐具品牌悄然兴起,丰年升作为一个高端木质餐具品牌就在此行列。

大陆公众对于餐具重视的第一次爆发出现在CUTIPOL、BEACON等西式刀叉餐具的火爆,当自媒体博主们纷纷抛出诱惑的美食及精致的器具之后,公众对器具的关注开始觉醒,与此同时中式餐具品牌才开始走出公众视野。

正是怀抱着打造中国人自己餐具品牌的初衷,丰年升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提取内容作为品牌名称。诗人用通俗的意向和生动的文学描述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老百姓丰收的喜悦,丰年升以此为名,表达对古典传统的追溯、延续和传承。

在传统的国人认知中,筷子有“七寸六分”的规矩,这代表着人有七情六欲。而明明是两根筷子,汉语言文化却称之为“一双”筷子,其中也蕴含着中国太极、阴阳“合二为一”的理念。丰年升黑檀木筷延承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规格上依旧采用“七寸六分”习俗,同时更多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整体设计上在充分尊重力学原理和现代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融合中国“内方外圆”的处事哲学,不论是筷头、筷尾还是筷身,在视觉上呈现方形效果,而内里却全部进行抛光打磨给人更加圆润温和、朴实无华的视觉感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让美食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更迭创新,但美食在变,器具却不曾改变,美食诠释器具的存在意义,器具让美食拥有新生命,他们相辅相成,彼此成就,让吃饭这一行为越来越跳出局限的味觉感受之时,更迭出更多的人文意象和国人的家文化内容,也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餐桌上的悲喜故事。正如丰年升传达的价值观:餐桌上,有生活!